服務熱線
400-138-1688
24小時在線咨詢
2020年03月16日
學者型IP大咖,中國IP經濟的長期觀察者和實踐者
鄒志德,在2015年曾與團隊一同創立中國科學院首家所級知識產權運營公司,并獲得中央財政(財政部)的千萬元資金支持,中國科學院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貫標專家咨詢組成員,專利代理人,律師,英國注冊技術轉移經理人(RTTP),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審核員培訓教材的編寫組成員,中科院《科研組織知識產權管理規范》貫標指南的核心撰寫人,作為主編之一,出版《科研組織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建設指南》等專業書籍。
鄒老師長期致力于知識產權的管理與運營,重點是科研組織知識產權的管理,這既是其學者身份的體現,又具有不拘于書齋的實踐意識與實踐精神。
鄒老師于2020年3月4日晚應邀在恒程學院分享了題為:知識產權如何賦能科學研究—科研項目的知識產權管理的線上講座,有近400名知識產權專業人士參加了本次活動。
IP賦能科研,知識產權管理先行
IP賦能科研,對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具有十分重要意義。鄒老師以冰山理論解讀怎樣挖掘專利隱藏的價值以及強調知識產權的本質具有排他性權利和商業工具的性質。同時,特別舉例韓國三星的例子,強調知識產權是未來發展的保障,同時知識產權亦是創新的內生需求。
高??蒲性核乃拇舐毮?/strong>
1 | 與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相關的戰略性重大科技問題研究 |
2 | 企業、高等院校和其他社會組織感到耗資大、風險高,不愿開展或無力開展的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某些高技術、競爭前技術和共用技術的研究 |
3 | 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社會公共、公益領域的科技研究,如醫學、農學等 |
4 | 政府履行職責所需的技術監督、計量標準、質量檢測、環境控制等方面的科研 |
高等院校的三大核心職能是培養專門人才、發展科學知識、開展社會服務,同樣的,集聚優秀人才、培訓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也是科研機構的重要任務。這和國家政策的指引有很大的關系,如李克強總理曾提出的解決卡脖子技術的問題。
除卻國家的戰略布局外,地方上也在積極籌建實驗室(國家隊后備軍),如廣東省的十家省實驗室、福建省的嘉庚實驗室等。這些實驗室的特點包括以下幾點:大手筆、新規劃、重整合、引產業、聚區域,以期實現主體多元化、模式國際化、運營市場化、科研網格化和管理現代化。
科研項目的發展趨勢
局限:層次較淺、體量不大、“重男輕女”、沾沾自喜。
趨勢:跨技術領域、跨法人組織(一個項目可以聯合20多個科研院所)、跨國家區域、跨組織類型。如以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供應商為例,整車和零部件供應廠商遍及全球,是跨地域、跨組織合作的典型案例。鄒老師用《三體》里升維思考、降維打擊的策略來應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鄒老師強調“知識產權 ”變為“知識產錢”,即:由權變錢的過程??梢圆扇∨嘤邇r值專利組合、專利池運營、知識產權管理體系、產業知識產權聯盟等方式去實現。
最后,鄒老師還推薦了《科研組織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建設指南》一書,總結概括了更多實踐經驗。
互動提問:
1.請談談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知識產權管理有什么樣的不同點?
有幾個不同點,其一,高校教學多于科研,研究所則反之,兩者各有側重。以中科院為例,研究所把學生當職工用,而普通高校學生基數大,相對應的投入精力有限。高校的研發團隊比較少,研究所少則幾人,多則上百人。管理文化也不一樣;管理強度不一樣,研究所的管理強度要強于高校,如幾千人的研究所已經非常具有規模,而高校動輒萬人;優勢領域的集中度、民主程度、自由度亦不同。研究院因無全領域的研究所,所以領域較為集中,高校則比較龐雜,尤其是綜合性大學,相對來說研究所優勢領域集中度強一些。
2.對于知識產權全過程管理,在實踐過程中怎樣爭取到研發人員的配合和支持?需要哪些支持和配合?
以我之見,需要兩個方面的配合,一者需要研發人員精力的傾注,二者是資源的配合。根據我的經驗,可以選擇年齡在30-45歲之間、有海外背景、在知產領域受過益吃過虧的研發人員,這樣可以較好合作。平均用力遠遠不夠,著重選擇興趣相投,可能成為亮點的團隊努力爭取。
3.專利信息的利用對于知識產權管理和科研管理有什么作用?是否有成功經驗或者案例分享?
專利信息利用包括導航、分析評議等部分,對科研管理有較大的支撐作用。以一個人才引進為例,有一海歸學者攜帶資源申請雙百項目,評議專家從其團隊申請專利發明人排序和入選次數已經基本推斷出其在工作研發團隊的重要程度,發現其近幾年已經淡出了核心的研發團隊,故沒有引進。專利信息需要長期跟蹤,跟蹤程度需要結合管理成本來進行,只注重專利較為狹窄,需要結合市場、產業、產品信息等結合起來。
4.在貫徹和實施科研院所知識產權管理標準體系的過程中,作為院所的知識產權主管需要注意什么,從而順利推動工作?
貫標要注意自身定位(大科學裝置、特色研究所等)、戰略規劃和優勢學科,注意績效管理模式,各個地方均不同,有的采取基于KPI的部室考核,有的采取基于項目PI的考核形式。要注重科研管理的特點,橫向、縱向等項目,橫向的IP重視度較基礎縱向項目強。
5.前段時間的三部委發布的《關于提升高校專利質量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 教2020-1號公文,其中專利質量的話題再次引起熱議,在您看來如何提升專利質量關鍵環節是什么?結合這個政策文件,高校下一步應怎么做?
提升專利質量,首先應該以始為終,申請專利的目的是什么,目的能影響專利質量。比如有的人只需要證書(權證價值),能力欠缺、意識不夠均造成專利質量偏弱。如選擇3000元的費用去申請和10000元的費用申請,兩者產出的效果不一樣。要重視質量,發明人要應具備產業、企業經驗,這是必要條件。其外,和外部機構配合效果會好一些,外部機構的質量和獲證是一個平衡的過程,不會無限的追求質量,是多方面合力的結果。
6.技術轉移成果轉化也是業內外關注的焦點,這方面可否請您簡要分享一下中科院有哪些經驗?
要避免的經濟和科技“兩張皮”,以我就職研究所的經驗,10多年前就送技術上門,如“江浙行”,甚至下到縣里,科研人員采取掛職的形式去實現專利轉移、轉化。在績效激勵上進行激勵。我們所設立產業化研究員,考核指標是不發文章、不申請項目、主要注重產業化的工作,一旦產生效益,將聘任為產業化研究員,這是人事改革的一種有益嘗試。
7.專利在高??萍汲晒D化過程中是否發揮作用?作用有多大?如何利用專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肯定發揮作用。一是知產和產業巨頭、大企業走在一起;二是多研發產業共性技術,讓企業培養應用技術;三是發揮校友的優勢;四是借產業的優勢。
8.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如何對專利價值進行評估?國內是否有您認為科學的評價工具或評價方法?有哪些?
目前,評估公司采取的辦法是重置成本法、市場法、收益現值法等,對有形資產較為合適,但對無形資產較為困難,其他還有賠償倍率的方法等。我可以提供兩個實踐的方法,一是能增加其邊際利潤且知道一年能產生多少邊際利潤,較明顯的技術,我們一般會要求1-3年的邊際利潤,作為技術加知產的總價格來討論,具體幾年按實際情況來定,也要考慮技術應用的年限問題;二是在重大投資項目,我們會根據土地、設備等總投資額計算,考慮其按總額10%左右的資金去購買知識產權和技術。
9.職務科技成果披露與申請前評估制度、評估程序、評價指標(重點)、評估結果與申報類型的對應關系。專利申請前評估有哪些指標,從哪些方面考慮?
實行成果預披露,考慮其技術效果及和其他專利組合的廣泛度,也可以看它的產業排他能力。同時考慮其本身的科技成果是否是快速迭代的成果,如果是,申請專利的意義就不大。本身的技術會不會被對手超越或替代,也不建議申請專利。特殊例子,如院士、行業專家申請、大企業申請,可以考慮一下,其中有技術因素和人為因素。
10.從海外,特別是美國回來的科研人員,在人才引進和知識產權管理方面,有什么注意事項?
入職的背景調查,要做好入職聲明,要保護好彼此。要做謹慎提醒再次出國的科研人員,如可能面臨的泄露商業秘密等訴訟。在科研過程中和國外老東家要做好切割,切記濫用知識產權,最好拿到對方的官方授權,要有風險預案。
11.在知識產權管理中,如何使有限的經費或資金發揮它的作用?資金的來源除了撥款、自掏腰包還有沒有好的途徑?
科研人員能發揮作用,專利要“優生優育”。企業橫向經費是較好的途徑,如企業的“自由研發經費”,先買門票的性質(科研項目不錯,但是還沒有到大的里程碑),只定期披露、通報研發結果,不披露研發過程,等有科研突破時可以優先合作。
12.請分享一些知識產權管理失敗或成功的案例,最好是前者,我們可以引以為鑒,謝謝。
研究所的一位發明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認真寫專利,使得單個專利質量很高,在與某外企巨頭專利訴訟中獲得成功。中科院有部分研究所,采取先給合作伙伴先試用專利,如給企業幾年的專利許可權。另外以專利換股權也很好,巧妙借助資本市場,未來的趨勢是實現技術與產業和資本的強力結合。
13.最后問一個有關職業發展的問題,請您給剛入行或從業不久的知識產權小白們一些寄語,如何早日成長為行業大咖。
一是從業者要“頂天立地”,“頂天”是從產業和國家戰略的角度去考慮知識產權,“立地”就是戰略落地,形成單件高質量專利和專利組合等;二是從業者應該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三是要有坐冷板凳的決心,與行業大咖有交流;四是要有廣泛的積累(技術、產業、談判、商業技巧、法律、外語等),此外,還需要不錯的平臺,身邊要有幫助、提攜的前輩。
注:本文由首席知產官整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